最近不時會看到 Threads 上會出現這個問題,但回答不外乎「華人奴性」、「被統治太久」、「皇民化運動成功」之類的回答,但我恰好有機會接觸到了另一面的意見。
時空背景
我們先來重新描繪一次近代台灣的歷史,才能明白日本人、近代中國人到底在台灣做了哪些事情,為什麼會有人有疑問「為何不討厭日本?」。
首先,1684 年,台灣被併入清朝版圖之中,在清朝的統治之中,並沒有加速對台開發,台灣的開發進展緩慢,中間不時有些小小波瀾,但都不太影響歷史的大方向,例如朱一貴事件,或是凱達格蘭族滅亡。直到 1850年代後期,清朝開始打敗仗,台灣被迫對洋人「開港」,台灣開始接觸外界的刺激了。直到 1875 年的沈葆楨被派來台後,清朝對台灣的開發態度才正式轉為積極,在這個積極的開發背後,也因為增加了與原住民的接觸,而時有摩擦,算不上是十分太平。
1895 年,台灣在馬關條約的效力之下被割讓給日本。經過日本長時間的統治,在 1945 年時,日本向同盟國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蔣介石的授權代表投降,日本在台灣的統治正式結束。兩年後,228 事件在台灣爆發,同年實施「中華民國憲法」,隔年 1948,中華民國頒佈「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正式進入戒嚴時期,中間經歷了世界的風風雨雨,這樣的戒嚴要直到 1991 年才會結束。
解讀二二八
有了大概的時空背景認知,接著終於可以來論述「台灣人對日本的想法」了,很值觀地來看,日本統治台灣的期間,高壓恐怖統治、剝削台人,恣意開採、掠奪自然資源,為什麼還會有人「不討厭日本」呢?以前的我對這些也抱有相同的疑問,但我最近因緣際會接觸到一本書,我認為算是有提出一個很合理的解答,這本書是李筱峰的《解讀二二八》,這本書一開頭也是從台灣的歷史開始撰寫,但他點出了一個很重要而我之前鮮少思考的事情,也就是:「雖然日本人很糟糕,但同時的中國人又如何呢?」這個問句是什麼意思呢?當台灣被割讓給日本,直到台灣「光復」之間的時間,台灣人雖然被日本壓迫,一開始也拒絕被日本接管,主動開始一連串的反接收與叛亂活動。日本為了接收台灣花費大把軍費,進行血腥鎮壓,百姓面臨壓迫與剝削,可以說是活得非常痛苦。然而,日本為了能善用台灣的資源,在高壓統治的同時,也在台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也進行投資、基礎建設、觀念改造(例如衛生觀念、守時、守信等等),也因為實行高壓統治,台灣也漸漸治安良好。
與此同時,身在中國的中國人則大多在戰亂之中度過,故當日本投降時,台灣民眾雖對於祖國「中國」抱有很高期待,但其實非常不了解當時的中國是什麼樣的狀態。台灣民眾也不明白,以當時的台灣來說,民眾素質是高過中國人民許多的。當中國接管後,帶來的官僚腐敗文化與低素質軍人,再加上中國對於台灣的統治制度與日本其實沒有太大差異,甚至給予當時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比日治時期更大的權利,造成短期內台灣的經濟文化都是倒退相當多,台灣人民過得比以前日治時期更為痛苦。
這也是造成後續二二八悲劇的遠因,也就是說,台灣人當時對祖國的期待相當大,但所知甚少,沒有意識到這個心心念念的「祖國」與台灣早已相差甚大。這樣的文化差異,才是一切的根源。
在這樣的脈絡底下,「台灣人」原本期待「中國人」可以從日本人手上解救自己,但沒想到在中國人的統治之下竟然更為痛苦,在日本人底下生存雖然也辛苦,但至少能享受到良好的治安。用這個角度來看,就會覺得喜歡日本多過國民黨的老人,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同理,雖然後續蔣家的統治也有很多可以詬病的地方,但也的確是在這段期間,台灣完成了相當多的基礎建設與經濟起飛的成績,所以有人會喜歡當時而討厭現在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更無法離解的是,再補充了夠多的脈絡與上下文資訊後,其實要對不同的族群進行同理都會變得容易許多,但為何現在網路上看到的對話又可以如此膚淺、武斷以及缺乏思考呢?我想這可能才是更大的問題吧,相比之下,日本人對台灣如何?中國人對台灣如何?都已經是枝微末節了,不管是被誰統治,如果大眾都只能維持這種等級的思考,那都是難以接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