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塊(time-blocking)是現在蠻流行的時間管理技巧,所以我當然也想來試試看,但實際使用一陣子之後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方。
什麼是時間塊(time-blocking)
時間塊是一種時間管理技巧,也被稱為Time chunking,顧名思義,就是把時間切塊後安排的方法。相當久遠的銅器時代就有人在使用,只是一直到近代才被給予了時間塊的名稱,再加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在科技幫助之下使用這種技巧的門檻也更低了。目前已知有使用時間塊技巧的名人至少有班傑明富蘭克林、伊隆馬斯克以及比爾蓋茲,可見這個方法很值得研究。
使用時間塊
時間塊的基本方法
這是一種在工作開始前先行計畫的方式。
在Deep Work深度工作力這本書中,作者 卡爾.紐波特將描述這個方法時,將時間以每30分鐘進行分割,這便是時間塊的基本單位,預估待辦任務需要耗費的時間之後,直接在行事曆中放入對應時長的時間塊。比如說我預計在禮拜二上午九點開始工作,工作內容是「利用Word修改客戶服務程序書」,預計兩個小時會完成,接著我就可以在工作開始之前,在行事曆上禮拜二上午九點開始,往下畫到11點,便在這個任務上寫「利用Word修改客戶服務程序書」。
簡單來說可以拆成下列步驟:
- 列出待辦任務
- 預估任務時間
- 行事曆中建立任務
聽起來相當簡單與單純對吧?但我實際使用之後,還是感受到一些障礙,以及感受到「要是這樣做會更順吧」的地方,於是我把這些東西都整理起來了,接下來請讓我慢慢說明。
「要是這樣做會更順吧」的5個時間塊小技巧
1. 使用標籤或顏色,區分不同性質的項目
以Google Calendar來說,可以設定不同的行事曆以不同的顏色顯示,例如說「工作」相關的項目以紅色顯示,「私人」行程則以藍色表示,如此一來行事曆上的事項分類便一目了然,也比較不會漏看事項。
2. 把雜事集合起來做
有時候難會有一些雜事,或是耗時不到30分鐘的事情,例如說「回覆電子郵件」或是「摺衣服」等等,如果有許多此類雜事,不如就把事情放在一起做吧,也可以依據「情境」分類,例如讓需要使用電腦的「回覆電子郵件」與同樣需要使用電腦的「查詢相機價格並且比價」一起執行。
3. 需要緩衝時間
在現在這個時代,不如以往需要去尋找資訊,人的注意力反而才是有限的珍貴資源,而專注一段時間後難免會恍神分心,所以最好適時安排休息時間,除了可以當作補充專注力之外,也可以當作轉換心態的緩衝,畢竟可不能用相同的心態面對「季度檢討會議」以及「計畫出遊行程」呢。
4. 任務的描述越具體越好
以任務來說,越具體的描述越能降低執行時的心理門檻,如果任務的敘述是寫成「車輛保養」,人會會因為過於描述籠統而產生疑惑,還要再花心力去回想究竟需要做哪些事情,如果能具體寫出「把車開到常去的修車廠,換機油以及做5000公里的例行保養」,則讓人省去不少回想的心力,畢竟在定下計畫時就會想過實際需要做什麼了,要執行時就不用重新想一次。這個概念也大衛艾倫的搞定!:工作效率大師教你:事情再多照樣做好的搞定5步驟中被再三強調,這些省下來的心力會默默對自己產生莫大的幫助,心理上釋出的空閒是相當珍貴的。
5. 定期回頭檢視
可以在每天,或是每個禮拜設定一段時間用來「回顧」自己的執行狀況,總是可以意外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方,或是一些自己的執行上可以改進之處,有些人也會用這個時段來統計與分析時間的花費,回想自己完成的任務除了可以增進記憶之外,也能給自己一些成就感。
「這樣做不太好」的4個不
1. 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放進去
我們用時間塊來計畫即將要執行的任務,但不需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放進去,例如每日例行事項,這些是你早就記起來,不需提醒的東西,這種任務放在行事曆上,只會變成雜訊,干擾你的執行力而已。
2. 時間塊是拿來計畫的,不是記錄
計畫的用意是讓你能夠在適當的時間集中注意力並且完成任務,所以才是計畫,如果總是在遇到空檔時才想說「現在該做什麼好?」接著才開始往行事曆裡放任務,這樣雖然多少也有集中精神的暗示效果,但計畫就成為了記錄,也失去及早準備與心理建設的機會。
3. 時間塊不要太小
雖然在深度工作力之中設定的時間塊為30分鐘,但這並不是硬性規定,依據實際狀況微調,找到最適合的形式才是最重要的。但還是建議時間塊不要畫太小,太小得話除了行事曆上會看起雜亂之外,短時間內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對於心裡的耗損也是很大的。
4. 計畫只是計畫,不需要過度要求完美
在一天之中,本來就難免會有一些突發狀況,而這些緊急事件常常都有超高的優先度,絕對需要先處理,這時候,也不需要想太多,去處理就是了。雖然追求完美是許多人很讚賞的特質,但對我來說,得到回饋並且改進會比追求完美更吸引人,而且對於自己的能力也會有比較多的幫助。所以當遇到緊急狀況的時候,直接去處理吧,如果是稍微可以等待的緊急狀況,要放入前述的「緩衝時間」或「休息」時處理也是可以的。對於突發狀況的處理也可以參照前述的「搞定」的流程,也就是先判斷這個事件需不需要「動作」?如果需要,是否緊急?是否能在兩分鐘內處理完畢?如果可以就處理,如果不行就延期或委外處理,關於「搞定」的方法我以後可以再寫,在這篇文章終究不贅述了。
實際生活改善
剛開始第一次遇到這個方法時,我認為這個方法不會有太大的幫助,當時認為「只是把任務填在行事曆上不會有什麼差異」,但實際使用之後才發現,很想像很不一樣。
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最讓我有感的是我「養成了會事先計畫」的習慣,連帶也讓我有了「預先準備」的習慣。當任務時間開始時,因為知道自己的時間有限,反而能讓自己更加專注,也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執行力也跟著提升。任務時間結束後也能體會到如同把to-do list上的任務打勾一般的成就感。
但目前我使用的時間還不算太長,而方法之中也沒有對於持久力有任何著墨,對於像我一樣三分鐘熱度的人來說這還是很大的考驗,是否能持續長久仍然沒有答案,這也只能讓時間來回答了。不過雖然如此,在使用的期間我仍然感受到心理的負擔減輕了,這就跟我剛開始實行「搞定」方法時所感受到的一模一樣,我很期待這個方法會成為我執行與計畫上的長久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