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人的天性,今天來分享番茄鐘工作法,是我擺脫拖延的其中一個好工具。

網路上不同的番茄

其實番茄鐘在網路上早已傳唱多時,基本概念透過google都可以找到,但我想說的是一些比較不同的事情,這些資訊是來自我讀完「間歇高效率的番茄工作法」這本書之後的心得,這本書很完整的說明了番茄工作法的精神、實作方法以及設計原理,這與一般網路上鎖找到的零碎資料有所差異,也許更貼近「教科書」吧。

一般網路上常見的番茄鐘,只有說到一顆番茄是 25 分鐘,專注之後有 5 分鐘的休息時間,如此循 4 環次便是完整的番茄鐘循環,能有一個較長的休息時間(大約 15 分鐘)。但這本書中所說的番茄鐘,與其說是一種幫助專注的工具,不如說是一種能記錄、追蹤自己專注狀況,進而取得回饋,改善自己工作狀況的完整系統。並不是單純的「番茄鐘」而是更進一步的「番茄工作法」。

書中的番茄

依據書中的描述,實行番茄工作法有一連串步驟:

  1. 計畫
  2. 追蹤
  3. 記錄
  4. 加工
  5. 視覺化

執行番茄

而實際執行的步驟與場景是這樣的: 在一天的開始,準備一張「今日工作表」,並在填上今天的待辦事項。在表格下半部填上「臨時急迫事項」以防萬一。接著就開始固定的番茄鐘循環,每完成一件事情就把那件事情劃掉。目前聽起來沒有任何特別之處,但書中明確給了幾條規則,是網路上比較少提及的:

  1. 番茄鐘不可中斷、不可分割,需要嚴格遵循,如需停下只能重計。
  2. 記錄消耗番茄的狀況。
  3. 中間休息時,不要去想工作相關的事情、或是過於複雜的事情。

我想在這背後的思考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作者把番茄當作是精力或是專注力的單位,消耗了越多番茄等同於消耗越多專注力,透過禁止在休息時從事複雜思考來回復專注力。並且透過番茄這個新單位,讓消耗可視,也讓消耗的狀況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能從中看出端倪,知道怎麼改進,也就是取得回饋。也能透過這個系統更簡單去估算自己所剩的時間。

干擾番茄

由於番茄工作法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一顆番茄的時間也算是相當短暫,也被嚴格要求不能中斷或分割,所以說處理干擾的方法變得十分重要。在處理干擾時,概念相當簡單,也就是:「先記錄、再分類」。

記錄小干擾可以讓你回顧一天的專注狀況,這裡指的小干擾是例如說「突然想喝水」之類的事情,只要是會讓你把注意力從工作上拉開的事情都算。如果干擾沒有那麼小怎麼辦呢?那就是要為他分類的時候了,可以記錄在「臨時急迫事項」或是未來的待辦事項中,總之首要最優先的事項絕對是確保眼前的番茄鐘不被打斷,實際上真的需要馬上處理的事情應該相當稀少才對。

而每天可以預留一至兩顆番茄的時間來處理來自組織的干擾,例如老闆的交辦事項,或是處理電子郵件。

記錄番茄

從工作時記錄番茄的情況,可以檢視自己的工作狀況,知道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再處理干擾,在一顆番茄之中又有多少次分心的記錄,如此一來,你可以很輕易地知道幾件重要資訊,例如說,自己在那個時段最能專注,或是在那個時段最容易受到他人干擾。有了這些資訊,你能夠有效率地預測自己專注在不同工做會消耗多少時間。

進步番茄

我們更可以在番茄的最後短暫回顧工作內容,有助於瞭解狀況以及未來預測。也能透過番茄作為單位去預定自己的時間表,最重要的是,讓我們更容易切換工作與休息的心態。

團隊番茄

在團隊中使用番茄工作法,概念就像是以小時為單位的Scrum一樣,短暫衝刺,迅速獲得回饋。能有效找到耗費團隊大量專注力的地方,也能幫助團隊設定目標。

吃番茄嗎?

雖然番茄鐘不是每個概念都對我有用,例如說「臨時急迫事項」以及「今日待辦」便被我以上篇提到的Dashboard取代,而且也並非所有的工作節奏都與番茄鐘契合,但對我來說,光是願意「先試 25 分鐘」就能有效降低不少我自己的拖延狀況了。這個番茄工作法也能算是我開始研究生產力這個題目時,所學到的第一款工作法,在遇到許多新工作時我也會先用番茄鐘去試跑,整體來說我十分喜歡這個方法。


有任何問題或建議?歡迎聯絡我: ch.lien@proto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