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臉書上看到一篇文章,叫「最低工資:失業率的最大幫兇!大企業的打手!」仔細看完之後覺得相當有意思,裡面有相當多可以討論的東西。

這文章來自我的朋友,Bryan W u,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他對於基本工資的看法,並且在最後下結論認為:「最低工資法其實沒辦法保護到真正需要保護的人!並且限制了經濟與整體國家發展。」我對於此篇文章的觀點有諸多不同意,但樂見引起更多討論。以下我會將他的文章分段貼上,每段底下我會提出我的看法,原本是不會這樣寫的,但由於他每一段裡面都有十分有趣的論點,所以就讓我稍微消費一下吧。

前言


【最低工資:失業率的最大幫兇!大企業的打手!】

看到今天頒布2023繼續提高最低工資,其實從各國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可推斷,失業率會持續攀升。

最低工資法符合『大多數選民』的良好願望

但就僅只在願望。

最低工資法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推行,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它符合大多數人的良好願望。

大多數人會認為,如果沒有法律的約束,那處於強勢的資本家就會愛給多少工資就給多少工資,工人得不到應有的收入。

我們應該思考,在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裡面,最低工資所規定的數目都是『非常低!』

如果你去問問那些企業家老闆,他們這麼唯利是圖,他們為什麼不僅僅按照法律的規定,給員工最低工資就好了?

他們為什麼要付出比最低工資高得多的工資呢?

答案很簡單,他會告訴你:

『 如果只付那麼一點工資他們招不到人 』

我十分同意文中所主張的「最低工資符合大多數人得良好願望」,但這並非最低工資被擁護的唯一理由,而且就結論來說也難以推導至「會提升失業率」的結果。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是非常複雜的,是許多因素互相干擾的結果,要把總體經濟的數據變化歸咎至單一因素的影響,實在不容易。即便真的失業率上升了,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也極其困難。更不用說,若單就歷史來看,過去幾年之中最低工資在短期內大幅上升,但失業率卻不升反降,更是一個明明白白的反例了。

最低工資會導致失業嗎?


今天我要再從我剛學習的經濟學角度,對最低工資法幾點評論。

第一點,最低工資法會導致失業。

在一個國家最低工資法剛剛實施的時候,或者在那些已經實施了最低工資法,而最低工資的水平進一步提高時,那些剛好已經被雇傭的人得益了,因為他們已經在工作崗位上了,當然這樣他們就能夠獲得更高的收入。

但人是會調整、會尋找對策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能找到的對策就越來越多,彈性就越來越強,老闆、資本家也不例外。

在最低工資剛剛開始實施的時候,他們沒有辦法,只能多付工資,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可能就增加機器的投入了,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了,他們甚至乾脆把工廠遷到別的地方去了。所以最低工資法會導致失業,這是絕大部分的經濟學家都具有的共識。

在工資上升的狀況下,老闆們藉由投資新技術、新設備來降低勞力需求是再正常不過的是情,但這並不代表失業率會上升。在科技進步之下,許多技術門檻較低的工作會漸漸被取代,但同樣也會有新增出來的工作機會。老闆們買設備取代人力,但設計設備、製造設備、要維修、售後服務、技術支援等等,這些工作也因應而生,消失的工作是缺乏技術門檻的工作,更不用說更難用機器取代的管理職位了。雖然整體職位數量可能下降,但更能促使人們去發掘無法被機器取代的領域,這對於社會與國家發展來說應是進步的動力才對。

試想,雖然自動化機械取代了產線大部分人力,但交換而來的卻是商品售價的降低,商品想要漲價只能在其中加入更多附加價值(電腦與汽車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而為了自動化機械,軟體設計與開發方面會新增多少職缺呢?為了讓自動化機械的製造商能順利賣出產品,更上游的雲端服務業者、套裝軟體業者又多顧了多少員工呢?

最低工資會剝奪窮人自立自強的機會嗎?


第二點:最低工資法剝奪窮人自立自強的機會

要讓窮人脫貧致富,最重要的不是給他們一份收入比較高的工作,不是給他們一點補貼,而是讓他們學會自立、自律和自強。讓他們有一個學習的機會,有一個上升的機會,有一個被社會接受的機會。

著名的經濟學家:Walter Williams,沃特·威廉斯教授曾說過:

他說過,一個黑人青年(當時黑人的失業率跟犯罪率比較高,且此為教授也是位黑人)

只要做到「三不」,他就能夠找到得體的工作,能夠脫離貧困,能夠出人頭地。

這「三不」就是:不違法、不未婚先孕、不遊手好閒。

第一不要違法,因為你一違法、一坐牢,監獄是壞人的大學,你本來沒那麼壞,住過一次監獄以後,各種各樣的壞事都學到手了。

第二不要未婚先孕,因為未婚先孕有了小孩兒就會給你拖累,你所有長期的計劃就沒辦法實施。

第三非常重要,找一份工作,從一份工作做起。不管這份工作的收入一開始的時候多麼微薄,因為你開頭幾份工作的意義不在於收入,而在於你鍛鍊自己融入這個社會,學會自我依靠。也就是我剛才說的學會自立、自律和自強。

而對年輕人來說,尤其是那些受教育水平不是很高的青年來說,最低工資法的後果就是增加了失業,使得這些年輕人失去了一個學習起步走的機會。

根據統計,在美國沒有實施最低工資法以前,黑人青年的就業率其實要比白人高。

你知道原因是什麼嗎?

可以思考:什麼人能夠失得起業、能夠挑三揀四、能夠付得起尋找下一份工作的成本呢?是那些比較有錢的人,是那些積蓄比較多的人,是那些家庭情況比較好的人——通常是白人。

而黑人青年,由於他們的積蓄比較少,由於他們的家庭情況比較差,所以他們不得不一見到工作就做,所以以前有過很長的時間,黑人青年的就業率要比白人青年高。

但是最低工資法實施以後,最低工資的水平逐步提高以後,黑人青年的就業率就變得比白人青年的低很多了。這是為什麼最低工資法實質上是害了它本來想要保護的那些人的原因。

先不說提及Walter Williams教授所說的故事到底有沒有幫助到他的論點,這個段落擺明了就是前一段滑坡的結果。比較沒有錢的族群較會屈就待遇較差的工作十分合理,但黑人得就業率不如白人是因為提升最低工資嗎?膚色在美國有十分複雜的歷史因素與政治因素,雇主看應徵者看的也應是能力而非家中是否有錢。況且相對於當時(初實施基本工資時),現在的就業結構與產業與當時大不相同。

「最低工資剝奪窮人自立自強的機會」只是原文作者源自於前一段「提升失業率」結果的滑坡延伸,事實上,提升了最低工資除了給予底層社會民眾選擇的餘裕之外也會讓更多喪失就業慾望的民眾加入市場。

最低公司是大企業的好武器嗎?

第三點:最低工資法其實是大企業的好武器!提高競爭對手成本!

最後一點,很重要,也很隱性:

真正在背後推動最低工資法實施的,還不是那些心腸好、只不過是不懂經濟學的人,而是那些希望通過最低工資法提高競爭對手成本的那些競爭者。

最低工資法的實際效果很差,推行它的美好願望跟它實際的效果是背道而馳的,那為什麼在這麼多的國家裡面還有人推行呢?

當然其中一部分人是因為經濟學上的無知,他們只有良好的願望,他們認為最低工資法能夠幫助人民脫貧致富。

但其實你只要想一想,如果最低工資法真的能夠幫助人們脫貧致富,那麼我們乾脆就把最低工資提高就好了,我們跑到那些貧窮的國家說,我們提高你們的最低工資,把每小時的工資提高到200、300、500、800台幣就好了。

實際上怎麼可能通過這樣的辦法使一個國家脫貧致富呢?

但這種經濟學上的無知,只不過是最低工資法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原因,最低工資法背後真正『強而有力』的推手,實際上是那些因為最低工資法而得益的人或是企業。

比方說那些大公司、大商場裡面的職員,他們的工資本來就比較高,如果推行最低工資法,那些小工廠、小商場、小店鋪的工人,他們的工資由於比較低,提高了最低工資以後,他們的經營成本有可能就上升到他們無法繼續經營的地步。他們破產了,他們失業了,這對那些大工廠、大商店的工人來說可是個好消息!

說了這麼多,你是不是對良好的願望,多了一些可以反思的空間呢?

(以上部分摘錄及引用自美國西北大學-薛兆豐教授專欄及資料)

基本工資的意義從來都是不是脫貧致富,而是確保在就業市場中較脆弱的族群能夠負擔生活所需的最低開銷。但實際來看,提高最低工資真的是對小工廠、小商場的傷害嗎?在科技進步與基礎建設逐漸完善的今日,能夠幫助商家降低成本的機械設備早就不再是只有大企業能負擔得起的。即便是小商家也能透過SaaS服務、設備租賃等較新的商業模式,用更低的成本得到相同的好處。同時,這個趨勢也更能篩選掉對於趨勢變化沒有應對能力的商家,更能促使小企業投入資本去進行轉型,也更能促使小企業去鑽研、開發大企業無暇顧及的利基市場,這樣對於國家發展來說是更健康的結果。再者提升基本工資這件事情對企業的影響,不應以大小企業做為分界,而是以領基本工資的人在成本結構所佔的比例為分界。例如說:提升基本工資對於人數十人卻領高於基本工資不少的新創軟體企業沒有衝擊,但對有著三千名領基本工資的員工的製鞋廠的影響會很大。

基本工資的調整也並非全然是由於特定勢力的推動,就設計上來看,基本工資是保障就業市場中的底層族群,確保他們的生活開銷,因此如果考慮到因為特殊因素造成的全球性通貨膨脹,政府調漲基本工資的決定可以說是逼不得已。那最近有「特殊因素」嗎?Covid-19疫情所造成的供應鍊問題與航運阻塞、烏俄戰爭甚至於全球氣候異常哪個不是呢?供應鍊問題造成短時間內的缺貨,使得貨物的漲價由半導體為中心往外蔓延;航運阻塞造成運價上漲;戰爭造成能源價格上漲以及後續的糧食價格上漲;氣候異常讓水與電的成本上升,哪一項不是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這些諸多原因,都會造成社會底層家庭的負擔增加,如果沒有法令強制提高基本工資,他們真的能夠安穩生存下去嗎?

那到底該怎麼辦?

這取決於你的身份,如果你是領著基本工資的人,那就要好好把握機會,在生活的閒暇之餘努力加強自己,試圖提升自己。如果你是受影響嚴重的企業主,那就趁著此時好好思考如何轉型,提升價值。就如同台灣的水電都過於便宜,反而造成民眾不珍惜一樣,如果沒有外來的壓力,許多企業也不會去思考要如何轉型。

總而言之,他的文章中有一點我還是十分認同的,那就是我們必須要持續思考,不要被快步調的生活剝奪了讀長篇文章的能力,即便意見不同,只要能持續討論,正反並陳,總是會有所進步。時時反思對於社會、對於自己絕對都是好事。


有任何問題或建議?歡迎聯絡我: ch.lien@proto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