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可能會有點長,想看我對任務管理系統的心態的想法,可以從「錯誤的系統設計會讓問題更大」這段開始看,如果想知道的是我如何實作,那便要從「自己的房子自己蓋」開始。
打磨
最近想利用Obsidian來做到待辦事項管理、任務管理等功能,原本的Obsidian中便有Task的語法可用,但內容陽春,只是生成一個按一下可以打勾的check box而已,既無法對任務分類,也不能依據參數排序,如果任務散佈在不同的頁面,更是無法管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需要的東西遠遠不止於單純的Obsidian軟體。
從尋找工具開始
雖然我也不是什麼大師,所有的東西幾乎都還處在學習中的階段,但在開始敘述我如何用Obsidian建構自己的管理系統之前,我還是想先說一下我過去一路走來所使用過的方式。剛出社會時,什麼概念都沒有,唯一的任務管理方式就是:早上進公司時,花費十五分鐘的時間,思考自己今天要做什麼,明天要做什麼,直接寫在便條紙上,而這張便條紙就會放在我的桌面的正中央,雖然十分沒有效率,但好像也沒有什麼大缺陷。
直到後來,工作開始更加繁忙,任務更多,在桌面中央黏上便條紙的方式已經無法負荷,我開始把原本的便條紙系統(或許根本稱不上是系統)照搬到軟體上,一路試過微軟內建的桌面便條(Microsoft Sticky Notes),功能極度簡單的StickyPad,但後來想到,由於時常出差,要是可以在手機上看到任務有多好?於是轉而開始試用Microsoft To-do、Google Keep、Google Tasks等軟體。
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很美好,任務能夠管理,也能隨時查看,然後就在這個時候,我的人生也進到下一個階段,在開始準備婚禮,工作上也接了管理職之後,私事與公事的數量都開始快速增加,如果沒有辦法區分公事與私事,或是工作中不同的專案,任務管理便會一片混亂,雖然Google Keep可以用標籤去區分,但用來做任務管理仍嫌不足,於是我開始思考,我需要的解決方案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
我開始把目標放在「專案管理軟體」上,最開始是Trello,但由於工作的性質偏客製化,所以我一直無法很順暢地使用Trello所呈現出來的看板式系統(此時自己對於工作方式的理解也仍相當膚淺),因此也使用不久,後來陸續試過了不同的專案管理軟體,從微軟的Project到免費的projectlibre都試用過,最後我終於找到了我認為最趨近於完美的解決方案,也就是Notion。
Notion的All-in-one概念讓當時的我大開眼界,讓我深信這肯定是最完美、最終的解決方案,Notion可以建立功能強大的資料庫,可以為待辦事項加上標籤,可以多階層、多頁面互相連結,可以上傳自己的圖片或圖示,可以用簡單的滑鼠拖曳來移動頁面內容,甚至能在社群中找到各式用途的模版,從客戶管理到財務報表都能做到,還有什麼是Notion辦不到的?至少當時的我是這樣深信的。
錯誤的系統設計會讓問題更大
於是我開始花了很多心力與精神,想在Notion上做出屬於自己的系統。當時我的概念很單純,我想盡量蒐集資訊,就有點類似Tiago Forte所敘述的圖書館員類型的思考模式,我像盡可能蒐集所有關自己的資料:我在何時看完那些書?心得與所學?是實體書還是電子書?我每天學了什麼?我每天做了什麼?我把原本單純用來記錄的OneNote上的東西都搬了過來,我也用Notion設計出了自己的GTD儀錶板(Getting Things Done),結合子彈筆記的概念,用來管理自己的任務與日常瑣事處理狀況,我對於Notion的期望非常高。
經過幾個禮拜的持續更新,以及對於Notion的All-in-One的高度期望,最後我的Notion成為了一個非常肥胖、功能強大的全方位工具,能夠從我「每天所做的任何事情」記錄下近乎所有的資訊並儲存在Notion內建的資料庫系統之中。也有每日的儀錶板系統讓我能掌握我每日待辦事項,同時追蹤專案進度。我甚至能利用Notion打造自己的履歷表。
反應速度
但是這樣的系統運作了三個月左右,問題開始出現了。我每天花費時間與精力紀錄自己的活動與所學,每一篇讀書心得與筆記都加上美化的圖片與刊頭,雖然整個系統的外觀簡潔有條理,但Notion的反應速度卻開始越來越慢。當我想尋找我特定某天的某項活動紀錄時,按下搜尋,結果竟然隔了將近五秒才顯示出現,我心想:「好吧,或許Notion沒有那麼完美」。有時候我身處網路速度不好的地點,要點進儲存資料較少的區塊中,但卻手誤點到儲存資料多的區塊,等待的時間比預期來的更久,我對自己說:「這種使用情境跟我想像的不同。」
檔案儲存
雖然雲端的檔案十分方便,無論是用手機還是電腦都可以自由使用,但只要沒有網路,就只有常用的幾個頁面能夠瀏覽,其餘都需要等到網路恢復才能處理,這也許對有些人來說是小事而且很難遇到,但我的生活圈中真的有幾個地點的室內網路收訊極差而又沒有wifi可用,這時候如果急著想要記下稍縱即逝的想法卻記不了,損失可就大了。而且,Notion的檔案全都儲存在Notion的雲端之中,一方面有點隱私的疑慮(過去Notion曾有員工疑似私自偷看客戶筆記內容的爭議),另一方面是我自己心裡的不踏實,總覺得有實在的檔案儲存在自己的手機或是電腦裡才有保險。基於以上幾點,Notion雖然很棒,但似乎沒有完全達到我的需求。
心態改變、資料輸出
但上述兩點都不是最大的問題。最重大的問題是,在使用這個系統的過程之中,我的心態改變了。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狀態,我漸漸覺得許多資料都是沒有必要的,而且沒有辦法輸出的資料,對我本身來說用處也相當有限。簡而言之,我過去蒐集的大部分資料,實際上都只是「雜訊」而已。這也是我漸漸產生要有自己部落格的原因之一,而要以產出作為前提,Notion的強大功能就顯得有點方向錯誤,而且當時的Notion並沒有雙向或是逆向連結的功能,這讓我萌生了跳槽的想法。
在我實際開始搬家之前,我的Notion中累積了許多沒有用處的資料,這除了讓我的Notion肥胖而遲緩之外,也默默的作用在我的心裡狀況上,每天要手動整理大批資料而產生的怠惰感也正在侵蝕我的初衷。最後,我甚至產生了不想打開Notion的念頭。
於是,同樣的問題浮上了腦海:「我需要的解決方案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
自己的房子自己蓋
我的需求是什麼?為什麼最後選Obsidian?
我在選定方案之前,花了幾天仔細思考我到底想要用什麼樣的系統?我理想中的使用情境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希望能有個Daily的儀表版,可以結合GTD概念讓我管理我的任務,最好還要可以向上連結到OKR,如果反應速度可以很快,又能結合知識管理就再好不過。我開始為這些功能作排序,最後篩選之後,選定了三款候選人:Logseq、Obsidian.md、繼續用Notion(但是需要重新設計翻新系統)。
經過許多評估之後,我選擇Obsidian,理由有三:
- 功能較Logseq完善,社群也較完整,雖然Logseq潛力很大,社群成長也很快,但終究沒有Obsidian成熟,而實際試用上的Bug似乎也是Obsidian比較少。
- 透過社群Plugin可以達成原本的用途,Notion顯的沒有那麼無可替代。
- 速度比Notion快太多,即便現在我儲存的資料比之前在Notion上還多,現在的Obsidian速度還是很快。
還有其他錦上添花的優點,例如說檔案是以.md格式儲存在自己的電腦裡,對於引私有保障,後續想要跳槽到別的軟體也相對方便(之前Notion大粉絲Thomas Frank自評Notion的轉移的方便性也只能給到3/10,詳情參見訪談影片The ULTIMATE Second Brain Setup in Notion)。
選定軟體後,我可以來分享一下我是怎麼建構我的「工作流程」。
環境建置
Obsidian可以自訂的部分相當多,對我的流程來說,不可或缺的核心Plugins有下列這些:
Core Plugins:
- Backlinks
- Outgoing Links
- Daily Notes
- Templates
Community Plugings:
- Calendar
- Dataview
- Rollover Daily Todos
- Templater
其中Dataview更是核心中的核心,鍵入簡單的指令,例如Task Where contains(text,"#body")便能將所有有標記body標籤的任務全都及時列出,這樣的功能用來建構GTD系統再合適不過。
工作流程
我利用Template與Templater設計了獨特的Daily Note頁面,上面除了有GTD系統外也有通向各處的連結,類似儀表版的設計也能讓我用不同的Tag、或是根據到期日分類所有的任務,每天必須完成的例行性任務也能有效管理。沒有完成的任務就利用Rollover Daily Todos Plugin讓它遞延到隔天。
畫面的正中間我放了一個巨大的Fleeting Note連結,這是我為了結合卡片盒筆記法而放的連結,每當我想到什麼東西,或是想記錄一些東西,我便點進去撰寫Fleeting Note,至少會記錄出處、時間、概念。接著每一到兩天,再去把裡面的各種Fleeting Note,寫成更完整的Literature Note,其中的重點是要能用簡潔的話敘述這張卡片的概念,另外,在此步會為各個筆記添加Tag,讓其他頁面的Dataview可以顯示這些筆記。
而等到特定題目的卡片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我便會開始將這些累積的Literature Note改寫成Permanent Note。每一則Permanent Note都要有一個明確的概念,而且能相互連結到其他相關的卡片。最後,許多交織而成的Permanent Note會成為我獨一無二的知識庫(當然這還沒有達成)。
所以每當我想寫些什麼時,便在卡片中搜尋關鍵字,不時可以挖出意想不到的連結,新的輸出素材變在不知不覺之間完成。
是終點嗎?會有終點嗎?
經過這一條自我探尋的路,完全意識到系統設計與改良會絕對永無止境,沒有終點,唯一有終點的時候,便是自己放棄之時。卡片盒筆記法的發明人魯曼每天也不過新增六張卡片,便能在三十年間寫出近六十本書,而我才剛開始,也希望自己的未來能有一些長進,透過自己這套結合GTD、卡片盒筆記法系統,我希望能給自己多一些期待。
以目前來說,持續在這裡寫出自己的想法,會是我眼前的第一個目標,也就是「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