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我都處在非常忙碌的轉型生活之中,差不多可以回顧一下過去的所作所為了。首先,先要知道什麼是「PM」。

什麼是PM?

專案經理:有價值的傳聲筒與鬧鐘

初入職場時,進入了一家醫療器材公司做產品專員,當時對於職場沒有任何想像,對於 PM 這個詞是一點概念也沒有。後來被升職為「專案經理」( Project Manager )時,那是我第一次開始認識到「原來內部溝通是需要一個專職人員」的,那就是我第一次認知道的「 PM 」,不久後的未來,我還會認知道更多種不同的「 PM 」。

當時就職的公司是一間十足的「菜鳥公司」,有多菜鳥呢?連老闆都不是很清楚老闆應該做些什麼,許多職位也是聽說就建立的,所以當時的老闆對於專案經理應該要執行什麼工作其實也沒有太多想法。有一次,老闆問我:「你對於未來PM工作的想像是什麼?」,我只能就我粗淺的認知,支支嗚嗚地說道:「傳達客戶的資訊,安排工程師工作,確保向客戶交付好的產品……嗎?」

我甚至很不確定自己在講什麼,但我一直記得當時老闆的回答,他皺了皺眉頭,開口道:「所以你認為你未來是在做一個傳聲筒的工作」。我覺得有些不知所措,我覺得我應該要可以提供更多價值,不是單純的傳聲筒,但我對於專案經理的認知又不足以讓我反駁他。

「可能我真的只是個傳聲筒吧?」我只能這樣想了。時至今日,我覺得他說的沒有錯,但又錯大了。

所謂的PM,基本上可以分成兩種人,一個是「 Project manager 」,另一個則是「 Product manager 」。以我當時所擔任的專案經理來說,工作的情境中的確有很大一部分在「傳話」,但內容絕對不是只有「傳話」這麼單純,更多的是協調與溝通!那專案經理到底在做什麼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掌控時辰,確保專案交付」。幫助工程師與研發人員進行時間管理,確保多方資訊保持一致,確保目標相同,途中還有各種資源分配、風險管理等,最後能在時間內把合格的產品交付給客戶。這樣看起來,我當初雖然很不會敘述,實際上應該是合理的。這樣的工作產生的價值,遠遠不是一個「傳聲筒」用詞可以涵蓋住的。

產品經理:打雜的規則制定者

後來,我來到現在所任職的公司,這是一家「傳產軟體業」公司,為什麼會敘述是「傳產軟體業」呢?這間公司嘗試使用新科技去解決一個非常傳統的產業的數位化議題。我們打造一個 SaaS 產品,標榜無微不至的業務導向的「服務」,嘗試在房地產租賃管理業的市場中闖出一片天下。那麼在這樣的一家公司之中,所謂的產品經理需要做些什麼事情呢?這間公司的產品經理需要:

  1. 為功能開立規格,撰寫規格與需求文件
  2. 向業務或使用者釐清實際需求與使用情境,進行功能設計
  3. 向 CEO 兼 CPO 的老闆提案,以利功能推進
  4. 對使用者或業務反應的問題或是臭蟲進行反應,並即時安排工程師維修,控管維修時程
  5. 處理不同主管的臨時交辦任務,其中不乏:從政府網站下載公文、統計工程師施工時數、報名特定創業競賽、為特定活動撰寫 Pitch Deck、統計客戶營運數字、產生報價單草稿、協助業務撰寫報價單中的客製化規格、與外部人員開會釐清可能的合作方式

這樣的敘述實際上來說,就是一個專案經理加上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才會是這間公司的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簡而言之就是:什麼都做。有趣的是,我原本認之中的軟體公司,應該是會非常重視自己的產品的,但在這間公司給我的感覺不同,產品更像是單純為了業務拓展的工具,甚至是為了業務或是主管的「個人品牌」營造。對老闆來說,「業務銷售」、「行銷推廣」以及「產品功能」是同等重要的,比這三者更不重要的是「產品穩定性」與「易用性」,重要性位於這三者之上的則是「個人品牌」與「功能交期」。但即便在上述的結構下,老闆仍堅持作為CPO來主導整個產品,看似盡心盡力卻又總是以業務的意見優先,如此衝突的心態讓我至今仍難以適應。

這是屬於這間公司的 PM 特有的困境。

這兩年來我在做什麼?

在這裡的時間內,我一面努力吸收產業的知識,一面在老闆的各種要求中苟延殘喘。老闆是一個自詡為學習型、快速應對型的人,身兼 CEO 與 CPO ,強勢主導整個產品的所有細節,儼然就是一個獨裁者。這樣子的營運方向其實也不是不行,然而,老闆的背景是資深房地產產海外買賣業務,說實話與軟體業相差甚遠,因此公司早期的開發文化,被老闆型塑成:交期至上,功能能動就好。這直接導致產品中充滿各種技術債,整個產品背後的邏輯錯綜複雜、疊床架屋、維護困難。於是,在這間公司之中, PM 的時間分配大概是如何呢?大致上是 10% 功能規劃與 PRD 撰寫,10% 時程協調,5% 外部會議,10% 內部會議,15% 老闆臨時交辦事項,50% Bug與客服處理。 很明顯這個產品的推進非常艱難,光維修臭蟲與應付老闆直接指派的客製化需求就耗費近乎全部的資源,但我也不是一無所獲。

兩年總整理

  1. 組織內部讀書會
  2. 內部推動產品流程改善
  3. 依據數據分析,影響產品策略,改變老闆原本規劃的業務優先開發排序
  4. 使用自己的 obsidian 系統,讓處理的任務數量、處理的效率、PRD 妥善率都有可見的上升
  5. 自學使用 Autohotkey 開發內部使用的自動化工具
  6. 自學 Google App scripts,製作內部自動化工具
  7. 將上述工具在公司內部署,協助同事改善效率
  8. 完整走過一整個 SBIR 研發案的生命週期
  9. 協助公司度過兩次 ISO27001 稽核
  10. 嘗試在 PM 的工作流程中導入 AI 工具

原本進來的時候仍是很菜的 junior PM,雖然對很多人來說仍是渺小,我還是對於自己的成長感到高興。

未來

軟體業的未來變化十分迅速,在這兩年之間,新出來的 AI 工具早已迭代數輪。時至今日,我能更清楚地去闡述我想開發的功能,或是我想開發的產品,對於一切都有更明確的想像。是不是該往下一步去驗證呢?我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不斷學習、不斷嘗試肯定是不會錯的。


有任何問題或建議?歡迎聯絡我: ch.lien@proto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