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還沒讀這本書之前,就已經常聽到有人把這本書掛在嘴邊,愈發激起我的好奇心,這本書到底有多好看或是多有用呢?

預期中的底層邏輯

在我閱讀這本書之前,就偶爾會在工作上遇到這個詞彙,例如「這個客戶需求的底層邏輯是他需要用權限管理這個行為」。久而久之會發現,很多人使用這個詞時,定義上似乎沒有被統一,當業務主管某甲使用這個詞的時候,似乎想表達的是「實際需求」,但到了產品長口中,這個詞似乎又代表了「原則」,於是我更加想要讀這本書,想知道他的實際定義是什麼。

我預期我能知道的是:

  1. 底層邏輯的精確定義
  2. 如何發覺一件事情的底層邏輯

實際上的書中內容

在前段中,我說我預期可以知道「底層邏輯」的精確定義,在書中確有定義,描述如下:

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 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 只有底層邏輯,才是有生命力的。 只有底層邏輯,在我們面臨環境變化時,才能被應用到新的變化中,從而產生適應新環境的方法論。 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說實話這個定義讓我滿失望的,如果真的只照字面上描述,這個「底層邏輯」與「原理」應該是毫無差異。看來這個底層邏輯本身不是什麼新概念,只是單純的新名詞而已,那我至少可以學到「如何發覺底層邏輯」吧?

實際上好像沒有這麼單純,書中的章節分成五大部份,分別是:

  1. 是非對錯的底層邏輯
  2. 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
  3. 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
  4. 理解他人的底層邏輯
  5. 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

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作者自己認知到的底層邏輯,以及對於該邏輯的佐證例子」,有時也會有意外的發散延伸論點,例如在第二部分「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章節之中,第一章為「事實、觀點、立場和信仰」,次章節為「如何防止注射式洗腦」,但第三章卻為「如何贏得一場辯論」。先不論章節之間的相互關係薄弱,在「思考問題」之中論述「作者發現贏得辯論的核心是『基於邏輯的急智』」也是讓我產生不少問號,在前面已經論述過「找到核心才能解決問題」的前提下,為什麼需要再寫一章特別關於辯論的章節呢?

此外,書中有非常多的作者自創專有名詞,例如上一段中提到的「注射式洗腦」;在講述機率思維中自定義的「千位」的時代、「百位」的戰略、「十位」的治理;以及在「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之中,用「影響力槓桿」來取代「人脈」一詞等等,還有非常多的例子,雖然不是說不能自創名詞,但這本書中滿濫用這個講述方式的,這對讀者來說反而新增了很多認知負荷,我在讀懂一章之前還要先理解他創造造的五個專有名詞,在專注力不足的現代,這本書顯得更難閱讀。

這本書中還出現了很多我認為不是很必要的輔助示意圖,例如說在討論邏輯的章節之中,作者先定義了「邏輯思維有五個層次」,接著依據這五個層次畫出了以下這張圖。

能依據自已認知到的東西用示意圖去輸出,肯定是正面的事情,但如果整本書之中的每個概念都用一個新的概念圖,讀者的認知負荷也會上升,更不用說這樣的論點對讀者來說是不是有可用性。

結論

如果你像我一樣,期待可以學到更為特殊的底層邏輯定義與方法論,這本書是不太行的。但這不代表我在這本書中一無所獲,在他特定的例子之中,我仍然是有學到一些我先前沒有認知到的觀點,例如說作者講述到在微軟的「勤奮」是到什麼程度;麥肯錫善於訓練顧問也是我之前沒有想到的;我們應該致力降低我們的時間顆粒度,也是我之前有思考過但是沒有努力執行的,其實還是有不少的小東西可以說嘴。

但是,如果你期待「底層邏輯」是什麼特別的心法,那還是省著你的專注力去看別的書吧。


有任何問題或建議?歡迎聯絡我: ch.lien@proto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