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產力的領域之中,有很多題目都在鑽研各種專案管理、時間管理,但最後都還是會遇到「完成」的議題。過去我就常常遇到開始做了一些事情,卻沒有完成的狀況,於是就去找了這本「完成」來讀,但好像沒有跟想像中一樣。

《完成》講述了什麼概念?

這本書提供了幾種幫助你「完成」事情的思考方式與做法,有趣的是,書中認為「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大敵人是「完美主義心態」。作者認為,人常常設定了過高的目標、不敢輕易踏出下一步、不願做出取捨、完成任務前的擔憂全都源自於完美主義心態,他也認為「完成一件事情」的價值事實上大於「把一件事情做得盡善盡美」,因為實際完成一件事情除了本身的成就感外,也能養成習慣及更快速得到回饋。

所以當任務快到期了怎麼辦?那就降低標準。無法降低標準?那就延長時間。無論如何,先完成最重要。只要完成了,你就會往下一個目標邁進,你不需要害怕,先完成就對了。

我自己的經驗也支持他的這個論述,我自己就常常在看完一本書之前就想去看下一本,原本那一本書剩下五章,但我看到另一本有趣書想看,怎麼辦?直接開始看新的書也完全沒問題,不如說在這個狀態下,把新書看完的機率反而比把舊書看完更高,如果堅持要先把舊書看完,那我可能連新書都不會開始看了。「先把舊書看完才能看新書」就是我自己的潛規則,也是我畫地自限的規則,書中也有闡述到要把這種規則替換掉。

完成是個問題,但問題不是只有完成

我十分認同書中的其中幾個概念,例如說「完成的價值大於把事情做到完美」、「時間一定不夠用,你一定會需要取捨」或是「『等到』是一個很危險的概念」等等,但我也覺得完成不一定會是最重要的事情。以我進行專案管理或是產品管理的角度來說,規劃、執行、管理、回顧、進度掌握,最後是完成都相當重要,而在生產力的領域之中,每一個部分都可以找到幾個對應的思考方式。回顧我過去兩年來的歷史,我一開始的議題與其說是完成,不如說是「沒有辦法下定決心開始」,也就是沒有辦法好好的起步,常常都是有個念頭覺得「我要開始做」,就直接開始了,到途中才會發現其實沒有那樣有趣或是開始前根本沒有想清楚。那時候的我來說,能好好開始就很難了,更遑論完成。所以我反而覺得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你的問題會落在不同的地方。例如說本書作者 Acuff 就也是載客服了「開始」之後,才回過頭來注意到「完成」的。在這本書之中,沒有否認任和其他階段的需求,這些全部都相輔相成,只要缺了任何一個,事情的效率就低了。而完成,作為一個通常的判斷指標,這本書提供的不是任何「工作術」而是更多「思考方式」,例如說:

  1. 如果你覺得目標砍半很難,試問自己「最糟糕會發生什麼事情?」
  2. 時間有限,但我們從來不願意承認,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須犧牲另一件事情
  3. 因為好玩,才會想做完

精神勝利法?不,心態最重要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發現不好達成,就把目標減半,發現不好減半,那就延長時間,那不就是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嗎?其實沒錯,因為到頭來,你的心態其實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心態不對或是情緒不對,很容易就在執行面上出差錯,同樣的,當心態正確時,執行上與規劃上也會比較完善,就像是棒球賽中的氣勢一樣。我雖然沒有辦法提出數據來佐證這個論述,但我真的覺得當心態是好的的時候,事情執行起來都會特別順利,即便出現小差錯也可以很快速地穩定解決。到頭來,我發現無論你有多好的思考框架、多棒的工具、多快速的自動化流程、多好的溝通技巧,只要做起來不夠開心、或是不夠安心。即便任務被完成了,我的心裡也不會有太大的成就感。就如同 Ali Abdaal 在《高效原力》中所闡述的概念一樣,保持心態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有哪些是我可以運用的?

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覺得最重要的概念有幾個:


有任何問題或建議?歡迎聯絡我: ch.lien@proto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