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研究生產力之後也經過了一段時日,不敢說多有成就,但也有些心得,我想寫一篇日記來回顧一下我過去的生產力感想。
心態
在整件事情的最開始,當我想要透過一些工具或是方法來增進我的工作效率時,我覺得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態。等等,你可能會很疑惑,為什麼在談生產力系統前要先討論心態呢?我在《原子習慣》之中找到了一個受用的概念:不要去想自己想養成什麼習慣,而是要去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希望建立的生產力系統,不只是單純的增進自己的生產力,我也希望藉由這個系統,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我要知道我期待的是什麼,我想透過這些改善、獲得什麼,所以我需要知道我想成為什麼樣子的「更好的人」。於是我進行了長時間的反思與不斷地自我剖析,不斷加入再移除不同的特性,最後留下的,應該就是我理想中的狀態了。
我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人?
- 高執行力
- 不完美主義
- 能依照計劃執行
- 成長型心態
- 樂於學習
- 富有好奇心與創意
- 善於表達與溝通
- 大局觀
這樣子的描述是否會太過於理想呢?這很有可能是一個近乎無法達成的目標,但我願意往這個方向努力。但我當然也知道,還是需要考量一些現實因素,畢竟與現在的我相比,我需要非常非常努力才能達成理想。
系統
為了讓我成為這樣的人,我需要的系統至少要有什麼能力呢?看起來我需要完善的時間管理方式、知識管理方式、以及讓我發想與思考的輔助工具,我參考了不少不同的「方法論」與「工具」,以下是我選的清單。
方法論
- GTD
- Time-Blocking
- 子彈筆記
- 卡片盒筆記法
工具
根據 Francesco D’Alessio 的說法,生產力工具的功能一般會從三個維度去切入,分別是:時間管理、任務管理、知識管理,我在其之上加上了符合我想法的需求:Local First、自由,嘗試過不少的軟體作為生產力系統的工具,一路從 OneDrive 到 Notion ,再試過了 Logseq ,最後定居在 Obsidian 。就如之前我介紹過的, Obsidian 雖然不算是開源的軟體,但透過不同的社群外掛程式,可以完美的符合各種應用方式,每次有一些新的外掛程式推出時,我都會期待出現特別的產品。
成果
我的系統中的核心是「Daily note」、「Templater」、「Dataview」,再用上述的方法論去設計,最後得到一個我認為可以用的多重管理系統。大致的概念是:利用 Templater 與 Full Calendar Plugin 來執行以半小時至一小時為顆粒的 Time-Blocking,用子彈筆記法來規劃「年」至「天」的任務分配,卡片盒筆記法來整理與紀錄知識。在這套系統下,我明顯感受到自己能夠處理的任務量有了一個層級的上升,而能利用 Obsidian 的 Canvas 功能來協助自己思考,也讓自己在整理思緒與思考完善上有一些進步。
接下來就剩下真正的知識管理了,只要再養成持續輸出的習慣,並能真正用上卡片盒儲存的知識,我應該可以認為我的系統趨近完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