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轉換跑道的時間,這次的幅度會有點大。
為什麼要轉職?
轉職的心理狀態
原子習慣中提到:不要單純去想要養成什麼習慣或是達成什麼事情,要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而不論一個人到底是想要頹廢過一生還是積極努力,其實都需要追求卓越的思維,即便是懶惰,也需要相當的努力才有辦法快速、省力地完成待辦事項讓自己有空閒而不會出事,更不用說平時就想著向上爬的普通人了。而為了追求卓越,我們理當以終為始,時常檢視自己是否累積了努力成果,自己是否真的有變得更接近卓越?
撰寫履歷完全就是自我檢視的好活動,無論你是否正在求職,都應該要養成定期撰寫履歷的習慣。定期撰寫履歷除了可以自省之外,也能盤點自己目前所擁有的技能,能更全面地思考自己能為什麼樣的工作如何帶來價值。
在我盤點了自己的技能之後,發現與其提起自己在專業技能上有多少成就,我的「軟性技能」反而有更多東西能說嘴,代表我過去花費了相對更多的精力在此,這延伸出來的議題便是:我是不是不用把自己限制在同個領域中發展?
我是誰?我要去哪裡?
我是誰?我是什麼人?這可能是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的答案,而這個答案還很有可能隨著年紀增長而有所不同。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則是:「我」是由「我的過去」所定義的,我們永遠都只能透過過去來定義自己是誰,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言談風格、成就名聲等等,那才是自己。但是,你永遠都可以很快地決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才是最重要的核心問題。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會影響我要往哪裡去,會影響我的目的地,最後才是「我是誰」。
而我知道雖然我本業並非軟體,但我十分喜歡把現有工具換成數位工具的成就感,喜歡獨自建立流程,也喜歡學習,因此我決定未來想往軟體業走。
但沒有專業怎麼辦呢?我並不會寫程式,因此我決定從軟性技能下手,也就是溝通、計畫、組織、報告等很重要、課堂上很難學會、能跨領域又十分重要的這些技能。而最能夠運用的職位絕對就是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了,過去我曾擔任過一陣子的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也對分配工作與溝通有一些心得,於是我覺得我可以直接起步了。
互相了解的面試
最後我選到了一間「幫助傳統產業數位轉型」的垂直整合型軟體公司,在Yourator上申請面試後,很快地就收到了面試邀請。當天先是由人資領進單間會議室後,直接由執行長進行面試,內容也是從對方簡介公司開始,接下來就是一些必經的問答。在這場面是之中,我感受到對方是個稍微有些急性子,但肚子裡有深厚專業的人,也能感受到對於產業或是「把事做好」有著熱誠。
我的不足之處
在面試的過程之中,我已經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對方可以很熟練地就我提出的問題或資訊去延伸出更多提問,能從我這邊挖出更多的「真相」,要在這種人面前假裝是相當艱難的。而其中有些問題讓我十分驚訝,但事後冷靜回想,才知道這是我本該準備好的,例如說:
- 前公司的老闆或同事如何看待你這個人?
- 過去專案因故被延宕最久的例子?
- 過去如何管理專案?
雖然獲得了二次面試的機會,但我其實對自己的表現並不滿意,並已經能夠整理出不少東西。在冷靜思考過後,我也對於「自己獲得發問機會」這件事情有些想法,其中有幾點絕對需要謹記:
- 問對方「現在公司是如何推動專案?」
- 公司內部如何溝通?平時是如何運作?
- 重點要先釐清,例如二次面試的內容、假想條件、報告對象、報告方式、報告細節等等
- 不要因為對方的狀態超出預料而驚慌失措。(二次面試是採視訊面試,對方竟是在出差途中的車上,我因此有些慌了手腳。)
新人訓練
這間公司的新人訓練令我感到一股文化的衝擊,其中每一個項目的「目的性」都非常明確,大概不出下面幾種:
- 閱讀文章,改寫新聞:熟悉產業。
- 閱讀文章,寫下心得:了解公司期望的員工擁有的心態,內容多是「主動」、「當責」、「把事做好」。
- 產品操作:熟悉產品。
- 午餐集點卡:熟悉同事。
午餐集點卡是要求要與「每個同事」吃過午餐,這一點很明確地傳達了一部分的公司文化,對於相對傳產出身的我來說衝擊不小。
新人時期
剛進公司的每天都能感受到認知的衝擊,自由的辦公室風氣、在會議中直接坦率感謝同事協助、老闆對於員工也不吝鼓勵,會不厭其煩地告訴其他人這份報告的優點,也明言要讓公司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這些對我來說都是非常正面的訊號。
會議中有員工提議要做些什麼,老闆竟會同意且回應「如果能做到一定很棒,會很有成就感」。這對我過去的經驗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在我參與的第一場週會中,老闆便宣布一項「員工旅遊補助計畫」,連我這種到職不到兩個禮拜的新人都能參與,後續還有進修補助與團隊默契活動,看來「學習型組織」並不只是口頭上說說。
目前與表面之下的未來
時間上來說,現在我正準備結算試用期,還不確定是否通過,但無論有或沒有,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經驗。
雖然前段的敘述看起來我相當欣賞這間公司的做法,但實際共事過後還是會發現一些不盡完美之處,例如說:過度要求「歸檔」但卻沒有完整定義,造成網路硬碟中的資料十分凌亂。老闆有些急性子又崇尚多功能,讓部分員工有不被尊重的感覺。
但對我來說都是瑕不掩瑜,對現在的我來說,我需要的機會與經驗都能在這邊汲取,實在沒有什麼好嫌的。
總結一下這次轉職所學
- 求職網站的工作描述只是參考,有時不是絕對。
- 用換位思考的方式非常有用,要知道對方想找的是什麼樣的人。
- 先去了解目標公司的所有資訊。
- 把握發問機會,搞懂職位運作方式。
- 務必釐清二次面試需求。
- 別驚慌失措!
跨出自己舒適圈的做法相當冒險,我相信所有會踏上這步的人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也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成為什麼樣子的人。我們都會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