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給自己默默許下的願望是: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我有更接近目標嗎?
有智慧的意義
要是有人跟我說他想成為「有智慧的人」,我肯定會先問他:「那你覺得什麼是有智慧呢?」小時候的我認為的「有智慧」是相當膚淺的:「懂很多東西,對大部分的議題都要能說上幾句,但不需要深入理解,就像是看到牆壁上的花紋,可以說出那是哪一種風格。」距離當初的我已經十幾年,我可以明確的告訴當初的小孩說:「這不是有智慧,這只是知道得比較多」而且隨著年歲漸長,我的確有在懂得更多的路上,但也因此更理解自己的無知。現在我仍認為我的目標是成為有智慧的人,但我現在所謂的「有智慧」會更偏向「能依據實際的根據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兩種智慧有本質上的區別。
智慧的悖論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寫道: 「智慧的悖論」指的是:一個人越具智慧,越可能感受到孤獨、無力與被誤解。
我現在覺得我相當能夠體會這樣的感覺,但這不是說我現在多有智慧,反而是因為讀的越多越發現自己的不足。弔詭的是隨著自己涉略漸廣,開始發現有些事情即便自己沒有讀過多少,卻也能推理出部分答案,對旁人來說,我看起來比我實際懂得更多。有人甚至特定來向我請教答案,但對我來說這相當令人恐懼,無論是我研讀過或陌生的領域,我都深知自己所知甚少,我發覺我越來越無法給出肯定的答覆,所有的疑問都缺少足夠的前提資訊,一定有某種沒有出現的前提資訊可能將我提出的答案翻盤。然後我發現了,這就是冒牌者的感覺嗎?
我要怎麼做?
我決定要忽略我的情緒感受,將所有的疑問拆解成觀點與事實,嚴格只從事實去分析、推理並且回答,但我漸漸發現這種方式並沒有幫助。因為有很大部分向我提出的問題並不需要精準的分析、推理,反而需要情緒支撐或是認同。於是我最後的答案就是:先推敲對方的目的,反推實際該給的建議。這種做法其實也是「嚴格只從事實去分析、推理並且回答」,只是在其中加入了「對方的目的」的參數而已。但這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或是根本沒有所謂最好的方式呢?
我默默在心裡想著:我接下來要把《冒牌者症候群》看完。然後為了避免這個心態繼續長大,還需要更謙虛,吸收更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