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是政治、身體是政治、身份也是政治。」——楊舒雅

近期「萬物皆政治」呼聲甚高,其實是對的,但也是不對的。

在「萬物皆政治」的說法出現後,網路上的論調大致可以被區分成兩邊:

  1. 這是政治狂熱分子的藉口,一定有一些事情能夠被非政治化。
  2. 萬物本來就都是政治的結果,視而不見的人只是藉故逃避現實。

我的想法則是,這兩者皆是,萬物可以是政治,也可以不是政治。萬物的確可以是政治,即便是經濟、文化、技術、體育等等領域,都會因為其形成時的時空背景,有著不同政治議題牽涉在其中。兩國之間的關稅、兩公司之間的猜忌、兩個體育隊伍交易球員的記錄,都是被某種「管理規則」所規範的東西,製作出「管理規範」的就是政治工作了。照這樣說,的確萬物皆是政治,但為何我又會說不一定正確呢?

同一件事情本來就不會單純很線性地被形成,一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剖析,即便是看起來最為政治的議題,都可以從非政治的方式來拆解、分析。舉例來說:「選戰」應該是最政治的例子了吧?但我們是不是可以從這場選戰的選舉人是誰,延伸探討該家族在地方的歷史淵源?或是探討這位候選人過去的感情歷史?甚至是這個家族關係企業中有什麼特殊專利技術,這個技術也幫助了該候選人的名聲建立。這聽起來就比較沒有那麼政治了吧?也可以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這場選戰兩邊候選人投入了多少資源,對地方企業創造了多少經濟效益與工作?

這只是切入討論的角度不同罷了,真正的重點應該要是「你想討論什麼」。對於一個物理學家來說,也可以把萬物都拆解成力學層面或原子層面來分析,那「萬物皆原子」也不是錯誤的,或是人類學角度主張「所有人皆非洲人」,都再正確不過,但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對於討論會有幫助嗎?或是會讓討論淪於一般的吵架?

還是要回歸到最原始的需求:你想討論什麼?你想達到什麼目的?用「政治」作為切入角度的目的是什麼?


有任何問題或建議?歡迎聯絡我: ch.lien@proto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