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亞馬遜的 AWS 出現了問題,連帶導致眾多重要的服務與公司全都停擺,災情慘重,這凸顯了我們長久以來的風險問題。有趣的是,這問題早就被人揭示但無法真正解決。
AWS 當機事件
先前情提要一下 AWS 發生了什麼事情:從 2025/10/20 下午開始,AWS 因為 DynamoDB DNS解析異常開始出現大量的故障,衝擊大量的軟體與服務,造成大規模的斷線與卡頓,害我的 Duolingo 連續記錄差點中斷。直到 2025/10/21 終於修復之前,全球有數百個網站都無法正常使用,包含 Perplexity、Robinhood、Snapchat、Duolingo、Reddit,甚至連英國政府網站都出現問題。
在這之後,可想而知會有許多業者開始尋求備援方案,開始真正落實以往口頭上喊的分散風險策略。這也代表,即便 AWS 已經是市場上幾乎最為穩定的服務商,當大量的產業集中倚靠這單一的服務商時,一旦出現問題,還是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的衝擊。
美中衝突的背後與台灣
當一個看似萬無一失的單點發生故障時,其連鎖反應足以癱瘓數不清的服務與公司,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這種單點依賴的風險,不僅存在於技術領域。放眼國際局勢,美國也深刻意識到,過去將許多關鍵物資的製造完全依賴於中國市場,無疑是將自身置於極度脆弱的境地。一旦美中有任何摩擦(看起來的確會有),如果美國空有滿身技術,卻沒有任何「以可承受的成本將產品製造出來」的能力時,在兩強對撞下美國可說一點勝算也沒有,這點也從過去 Palmer Luckey 的演說中得到佐證,近來這套論述在美國也的確越佔上風。
在美國檢視自己的曝險同時,同樣地,儘管台美關係緊密,但高階晶片幾乎全由台灣製造的現狀,對美國而言,也構成了一種潛在的巨大風險。分散供應鏈,建立備援機制,已成為美國不得不正視的策略。從過去川普對台積電的各種發言,從美國政府入主台積電,到台美晶片產量應為 5:5 等等,就可以知道此議題有多重要。
有些台灣人看到川普的發言就開始認為美國準備把台灣丟到一邊,或是當兩岸開戰時美國沒有必要來救台灣,這是一個可能,但不一定是美國政府真正的想法。對美國而言,自保本來就是最重要的,且美國重要的是「戰時的生產的能力」,也就是說較低成本生產出來的台灣晶片仍然是重要的,這兩者並沒有衝突。
個人層面
將此道理延伸至個人層面,我們也應當審視自己的風險管理。無論是薪資來源、成就感來源,甚至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各種機會,都應該有意識地進行分散規劃。過度依賴單一收入來源,或只從單一面向尋求自我價值,都會使我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時,缺乏足夠的容錯空間。建立多重備援,才能確保在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時,具備最高的韌性與彈性。